Category Archives: cat /dev/life

记得很久之前就看到有人说很多中餐(尤其是重庆、湖南、四川这一带)都是靠海椒的辣味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于是今天再次体验了一下这一点。

在坐 Air China 去迪拜的时候,晚餐选了鱼肉饭,果然跟上次坐 Qatar 航空去多哈的时候提供的餐食完全没法比——

Air China 上的晚餐就是很普通的锡箔纸包装的,揭开之后也不过零星的有 3、4 块小小的鱼肉。

入口之后,辣,dominate 了味蕾的感受,只留下了我的视觉和舌头的触觉告诉我这大概是鱼肉。咽下之后能够回想起来的也就是海椒的辣带来的刺激。

辣,只不过是众多味道中的一种,但是却被很多中国人吹上天,从“无辣不欢”到“吃嘛,不辣”。以及出了国就是带/买上“老干妈”,然后还顺带嘲讽别的地方的食物——“不就是那样吗”。可是他们却不曾想过,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评价的话,也不过是“不就是辣吗”。

现在吃到中餐里辣的食物的时候,我觉得“辣”已经取代了很多食材本身的味道,食材几乎只剩下了口感。就像我今天在 Air China 上吃的那一盒鱼肉饭一样,就像我平时在大陆吃到的那些以辣为主的菜一样。

而将“辣”使用到极致的便是火锅。说实话,偶尔吃一次牛油火锅也还是会觉得很好吃,但是在追求舌尖上的刺激的同时,火锅对味蕾的伤害也不可忽视。很多人说吃得辣是训练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并没错,毕竟味蕾都被辣椒素干掉了,自然也就觉得别的菜都吃不惯或者吃不来了。

It's time to 2020

上一次寫這個還是在 2017 年?!It's time to 2017

不過正如 17 年那篇的我說的 —— 与其总是怀念过去,不过着眼于未来。

我其實還蠻想專門寫一篇 post 來說明這個觀點的。總是有不少人在懷舊,可是懷舊的人有沒有想過,他們用來懷舊的今天,很快就會成為他們明天懷舊的內容。

想想看未來的事情,2020 年想做些什麼呢?想要自己的生活變成什麼樣子呢?沒有什麼不敢想的,要不然來年這個時候就又該感懷了。

17 年說了要學習 Golang,結果因為各種機緣巧合,這幾年來都沒時間自己學新的東西,是時候為自己著想了;今年 9 月底開坑的 「從零開始的 Rust 學習筆記」基本上就是為了自己而寫,17 年後半到 19 年後半寫的絕大部分技術類的,都是為了別人。

現在回想起來,同樣是凌晨 3 點半,在 LA 的我只感覺傷心難過;而三個月後,坐凌晨末班火車從劍橋趕往倫敦的時候心裡卻滿是高興。

凌晨幾乎空無一人的 ThamesLink

無論如何,我做不到自欺欺人,何苦讓自己強顏歡笑。

最後借用內田彩「キックとパンチどっちがいい?」的幾句歌詞

最高の幸せを
最棒的幸福
私は手に入れてみせるの!
我会得到给你看 !

Now, it's time to 2020!

Will there be ghost in machine?

上週寫完 I, self, mind, immortality and death 之後,在 Comment 裡收到了推薦「Ghost in the Shell」(攻殻機動隊)的留言,所以就跑去看了~不得不說在發現原著是 1989 年開始連載的時候,真的震撼了,原來在那麼早之前就已經有對這些問題的各種討論了∑(゚Д゚)

「Ghost in the Shell」在整體貫穿主線的同時,每集故事探討的話題相對獨立,所以其實有很多可以聊的點。比如宗教對於人體「cyborg / 機械義體 / 電子腦」化的態度;cyborg 社會中的各種問題 —— 階層、貧富、難民、電子毒品等;電子腦化之後自己的記憶、視覺都可能被輕易地被 Hack,那麼什麼才是真實與自我?

回到作品名本身 ——「Ghost in the Shell」—— 軀殼中的靈魂

「Ghost」一詞也是《攻殼機動隊》中的術語,指義體無法複製代表人類個性的意識。人造的義體、假肢、電子腦不過只是「shell」——一個空殼,無法複製的Ghost才是真正定義每個人存在的「靈魂」,沒有Ghost的機器人或者仿生人僅僅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哲學殭屍,並不是真正的人類。《攻殼機動隊》世界中的義體化、電子化人類就相當於「Ghosts in shells」——棲息在人造軀殼裡的人類意識。——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攻殼機動隊

在看完第一季「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和第二季「Ghost in the Shell: S.A.C 2nd GIG」之後,印象最深的還是 9 臺萌物們 —— 思考戰車「タチコマ」(塔奇克馬)。在第一季中萌物們有過如下對話

「廢棄處分等於死亡嗎?」—— タチコマ D

「在我們可能體驗到的領域中,並沒有死亡這一項,所以也不能這麼說…」—— タチコマ A

「這就是我們這種沒有靈魂的AI的極限吧,怎麼說都是半不死身。不算活著,所以也不會死」—— タチコマ C

「沒錯,果然是因為我們沒有靈魂才會引發這種種的問題」—— タチコマ A

「廢棄處分應該不等於死亡吧」—— タチコマ B

「咦?是這樣嗎?」—— タチコマ E

「物理性身體以及靈魂,必須不多不少完全一致的時代,早就結束了。極端的說,沒有身體的資料集合體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孕育出靈魂」—— タチコマ B

……

「我問你,你覺得「活著」是怎麼一回事呢?」—— タチコマ E

「嗯…這個嘛,「生命」這個字的定義本身就是流動的」—— タチコマ B

「怎麼說?」—— タチコマ E

「因為跟機器人有了接觸,人類對生命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改變。不過發生變化的不是機器人,反而應該說是人類那邊吧」—— タチコマ B

——「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Episode 15, 08:30 - 09:54

先說說其中那句「物理性身體以及靈魂,必須不多不少完全一致的時代,早就結束了。極端的說,沒有身體的資料集合體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孕育出靈魂」。這兩天正好看到了一張圖 ——

The nervous system. That is us...the rest of the body is an organic spacesuit worn by this creature to live on this particular rock revolving around a star.

(人類的)神經系統。那就是我們……身體的其餘部分只是這種生物為了居住在那個環繞著一顆恆星轉的巨大岩石上而穿著的有機太空服而已。

Continue reading Will there be ghost in machine?

I, self, mind, immortality and death

Dasein is a being that does not simply occur among other beings. Rather it is ontically distinguished by the fact that in its being this being is concerned about its very being. Thus it is constitutive of the being of Dasein to have, in its very being, a relation of being to this being.

前两周到现在,一直在跟玲讨论一个巨大的话题 —— Immortality and death

在翻了不少文献之后发现,要实现 immortality 的话,目前为止最 promising 的方式则是 mind-uploading ,或者也可以叫 mind-cloning.

mind-uploading,简单来说就是把你的意识「mind」 扫描到计算机里,然后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原来的大脑的功能。(暂且让我们假设以后某天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 mind-uploading 技术方面的事情不是本文所关心的内容,但是可以参考 Sandberg and Bostrom 在 2008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可是,这样真的算达到了 immortality 吗?

Love, Death and Robots

在 Netflix 原创剧集「Love, Death and Robots」Season 1 Episode 15 中,Rookie 认为他的队友都死了,然而最后大家的意识都被 Bob 投影了出来,这个时候 Hawk 才告诉 Rookie,

「Bob always makes a full backup of our brains before each mission.」

也就是说,在那个世界中,一个存在(being,因为不能说是人,也不能简单的说是机器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数字化的,被数字化也就意味着有了上传、下载、备份的可能性。同时在这集「Love, Death and Robots」中,编剧也靠 Sui, Hawk, Kali 和 Bob 暗示我们,他认为只要有你的意识的备份存在,你就是一直存在的,即 immortality。

当然,mind 的备份也并非是公开的或者随意的,否则不难想象会有人利用这一点随意作恶等违法的事;同时也包含了 identity 的问题 —— 如果同时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你的话,到底谁才是「你」?

「Love, Death and Robots」的编剧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两点,因为 Rookie 一开始是不知道有这项技术的,他是参加了这次作战,且队友不幸“牺牲”才知道的。Bob 在最后告诉迷惑的 Rookie,「You should have read your contract, kid」。也就是说编剧认为,在未来即使对 mind 的复制、备份等是可行的,也不是任何人想做就能做的,很可能是限制在军事行动中,或者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做到(包括钞能力hhhhhh)。

其实在剧中编剧也有不少暗示,比如 Sui 在最后面对 Boss 时,头被扯掉了。而通常都认为「大脑」在头上,头与身体分开了,也就无法再控制身体,或者是「死了」。然而后一幕中,眼看 Rookie 无路可逃时,Sui 却站起来了,随之镜头一转,原来 Sui 的「Brain」并不在头上,而是在身体上。其实这里的话,就已经隐约可以感觉到剧中的世界有 mind-uploading 类似的技术了。

Continue reading I, self, mind, immortality and death

CCTV Systems Everywhere: You Are Known to Everyon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learning in computer vision field,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s deployed in most CCTV systems that run by government. On the one hand, some people are concerning that this technology will infringe on their privacy. On the other hand, it's believed by some people that the wide installation of CCTV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rime rate and help police to solve cases.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neutral. It is who decides whether you are a criminal or not that matters.

Continue reading CCTV Systems Everywhere: You Are Known to Everyone

A Trip to Blenheim Palace in Oxford

Last weekend, I went from Cambridge to Blenheim Palace and the city centre of Oxford. The 2-hour bus ride was quite a long time, thus I fall asleep several times. The bus arrived Blenheim Palace at half past 10, which was right on the opening time.

Blenheim Palace was pretty gorgeous when I stepped inside. But it was not only the Palace that attracted me, but also the garden inside it! Though the weather was cloudy for most of the time, the garden of Blenheim Palace was fabulous still! Perhaps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it is said to be the finest view in England.

The swan swam on the lake, the small house sat besides the river and the path lay in the forest. Just standing there and looking at the stunning landscape they made up was absolutely breath-taking. If the weather had been better, the landscape would have been tremendous. ☆〜(ゝ。∂)

(Notice - if you're using cellar network, please be aware that this post contains many photos)

Continue reading A Trip to Blenheim Palace in Oxford